实战经验——梁权

玩壶、茶的过程中,“买”是一个重要的过程,这个过程中,是一个很有趣的过程。是在不停的吃药、发现问题、进步、再吃药,又发现问题、又再进步……到最终不再上当,在过程中寻找乐趣。在自己的眼力,水平到达一定水准之后,在选壶、茶的时候,就会生成一种自信。这种自信,可以不受店家影响,不受言语误导,完全依靠自己眼力、决断力和购买能力来确定购买与否。

当自己尚未具备实战经验,在某种程度上,可以通过一些设定的购买条款来和店家达成协议。例如开具发票(或收据),在单据上注明:作品真伪、成型工艺、泥料产地……并在购买后若干天内,若验证品质有疑问,无条件包退等概念。即可让自己得到一定的保护保障。

在买壶之前,其实可以考虑先购置2-3本实用的工具书来认真看看。一般书上,都会有紫砂基础的介绍,标准器的参考,审美标准,壶的鉴赏评述等。多看,多听,多问。不明白的,尽量向经验丰富的同好求教。若身边无可信任的同好或业者,也可到相对专业的紫砂网站发帖提问。在对紫砂有了一定了解之后,再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和计划寻找购买目标。

在购买之前,一定要认真的考虑,买壶的目的是什么。究竟是用来日常泡茶,还是用来收藏甚至作为投资,起始方向很重要,因为实用和收藏所处的角度可能会不同。如仅为买来泡茶的话,选壶对适茶性的要求是相对高的,包括泥料好、窑温足、实用度高、出水好、清理茶渣方便等条件是必须具备的。但不用太过考虑作者或升值空间。若买来收藏或作为投资的,选择面会相对不同,要考虑包括作者名气、作品风格、成品时间、稀有性、系列套组等很多条件,要从壶的本质出发,投资不可能马上就能兑现到利润,所以不怕卖贵,但绝对不能买错。

一把制工精良、创意、美感、比例都不错的名家真迹,不可能会很便宜的,在买壶的时候,如果自认眼力还没高于店家的水平,千万不能抱有任何捡漏的心态。仿品众多,遇到真正意义上的高仿品,就算是经验丰富的老手都难免吃药。故在下定决心购买的时候,尽量找行家咨询合理的行情范围,求一个价格公道,但决不可寄望物超所值。

一把壶的组成结构包含了很多元素,如:泥、形、工、款、陶刻、完残度、成品时间、制作数量、原创度、有无证书、作者名气(或职称)、是否纯手工成型与成型难度等诸多条件。在买壶的时候,不可能全部考虑的周到,必有所取舍,从实用和收藏的角度出发,选取自己心目中最想要的,最愿意接受的那把。

不要轻易相信任何的故事和传闻,甚至不要完全相信你亲眼看到的。除非你真的是非常了解了。因为这些,很多会是上家或陶手故意做出来的布局。举个亲身经历的实例,在朋友家看到一把传统光素器,朋友时常带着壶四处去泡茶。某日他带壶给我看,亮出壶底款,作者是我相熟的朋友,打开盖子后……出于对朋友的关心,我告诉他这是把模子壶。朋友笑笑对我说:乔你知道吗?我在他家里住过几天,我亲眼看着他纯手工打片完成了一把完全一样的壶,他根本就没有必要为此骗我。因为他有足够的能力做出,而且不用花很多时间的。

又一个更加鲜明的故事,好友到了云南,亲身上老班章村,找老班章村的副村长开后门,花了1800块钱偷批了一公斤纯料老班章回来,从云南回来之后没多久就带着茶来我家了。现场泡茶的结果是让人绝望的,汤一入口,却与班章茶大相径庭。但朋友怎么可能相信我所述。为此甚至与我产生隔阂。在后来的一个月,我从师父那里讨来几克老班章,把朋友叫来现场喝纯料再尝试调配,朋友虽然不了解老班章,但对茶的理解还是很到位的,这次品饮过后,才恍然大悟,明白自己是上当了。

此前此后,有多少人一直在说,乔你有空去云南走走,到实地考察一下就知道了。我回应的话很简单,乔至今只去过宜兴4次,你相信我说的话吗?不是说你亲眼看到,亲手拿到的就一定是对的。你对壶或对茶的理解到了哪个层次,你就会在你自己确立的哪个层次上找到你想要的东西。

其实一直到今天,还是有很多人在问,究竟怎么买壶或者买茶,买什么样子的才合适。他们说的意思我大概了解,其实,他们懂壶,只是怕买贵了,哪怕东西对,都不希望价格仅仅是合理指标,而是希望用低于或远低于市场行情的价格买到想要的东西。这样的想法,谁都有,谁都希望捡漏,但哪里有那样的可能性啊?好友一句话一针见血,看着满街掉馅饼,自己接到的那个,永远都是砖头。

一些朋友往往在花掉大量的真金白银之后,当发现自己买回来的藏品已经过了“保鲜期”,在无法退换的时候,他们才开始反省当初为什么会买那样的壶回来。新手们拿着烫手的山芋到处求问,在得到一些负面评价后,部分藏友心灰意冷,对紫砂、紫砂人、紫砂商家日渐反感,对行业失望或绝望。一些心态不好的同僚,甚至会对那些对他藏品实话实说给差评的“好人”产生抵触心态,过份点的,甚至反目成仇。。。
有没有想过?这些花钱费力不讨好还惹人嫌的问题,其实是完全可以避免的。
有没有想过?我们买一把壶之前,【正确】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什么?
1.一定是远距离看到一把壶,觉得这把壶的架子不错,所以才有欲望拿起这把壶
2.当走近壶的时候,发现这把壶的设计理念、创意题材、搭配效果、器形美感、泥料的发色均符合自己心意
3.手拿起这把壶的时候,可以认真的看看壶的成型手法、细节处理、工艺难度、实用程度
4.更近距离看的时候,可以认真的分辨泥料的发色、是原矿或调配、是否加化、窑烧温度是否恰当
5.作者的名气、职称、风评、家族/师傅传承
结论:由远至近!

而大多数买错了壶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什么呢?
1.首先关注这把壶的作者是谁(包括职称、师承、名气、前景、钱景......)
2.然后打听这把壶的泥料是什么
3.这把壶设计理念
4.这把壶的成型工艺
结论:先名后艺!

在QQ里跟盟友聊天,常会出现类似的状况——他买到一把壶,贴到论坛里,在工艺流程上被普遍差评(甚至很差评)。然后,我们即看到他后续的询问:
1是泥料是否加化?
2是壶的泥料泡茶是否会对身体有害?
说句得罪的话,这藏家的心情其实已很失落,但他们仍希望在行家的评语中寻求一些心理安慰。那就是希望他们买到的壶,至少在泥料上还有斟酌余地...........如果连泥料不对的话,那是既亏了钱,又看打了眼,更甚者,侮辱了智慧。

第二种例子,是朋友问我除了某某某还在做纯手工的赵庄红之外,还有哪些其他人在用这么好的泥料做到这么好?客观说朋友不愿意出这个钱但他想要这东西。不是说他们没钱买,而是他们宁可退而求其次,宁可1万买10把也不愿意1万买一把。作为同好,我常劝他们,若经济条件允许,5000和10000虽然差一倍,但预算一年要买10000的壶,宁可把全年闲钱透支了,也别买任何带有争议的东西。

假设现在将一坨原矿细料赵庄红的中间抠一个窟窿,弄一个片子盖上去,随手插一个嘴/把进去。这样东西,随便找个人都能做,问题是做出来之后,你真的会为了这块泥料好而掏钱买吗?大多数朋友上当,就上在买壶的时候更多的去考虑东西值不值,而不是好不好。一把壶若做的很糟糕,就算真的是顾景舟做的,买回来又有何意义?健康的人超过18岁都会有相对成熟的审美观,虽然各人略有不同但至少正常人会大同小异。当你为了这把壶是他做的而完全不考虑做的怎么样的话,那买回来最终也只能是多交一次学费。

你有没有真正考虑过,买这把壶之前,做过多少的心理斗争?例如今天去看到的一件很想要的壶,纠结几天都没买下,但一直都在后悔。往往这样的东西,有的时候是真的好东西。但正因为价格纠结在那里,而正因为价格杀不下来,说明这东西至少在外在内在都已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了。日后买任何一把壶,都可以这样考虑一下的。看准了之后,先纠结几天,问问自己是不是真的非买不可。

作为网络壶商,我们看着网络热门陶手的价格每年翻一个甚至几个跟头,我认为这种现象很合理,追捧的人多了,一些更大的户想要买还买不到。但有没有想过?某君的作品前年卖2万,去年卖5万,今年卖15万,但我们去年花的5万,到今年真的能变成8万或10万吗?即便有,有多少这样的现象?有的时候,这只是投机心理的一厢情愿。随着他们的东西越做越好,前两年投资者们买进的部分,或许仍因为工艺等问题,价格继续停留在那里。就算我们真的一跺脚花了15万买回来,到了明年,真正的大户可能又会去追逐明年更新的器形或更好的工艺,到那个时候,你投进去的15万终究还是15万。再者说,今天的15万买到的壶,可能只需要花一半,就能买到15年前职称高的多,泥料好的多,甚至做的好的多的东西。这行当内跟风者众,真正做过本质对比的,却寥寥可数。不得不说,国人的某些劣根性还是相当根深蒂固的。

乔某奉劝大家一句,喜欢才是本质!至于投资和投机的事情,不应该是纯藏家需要想的,往往赚钱的那些同好,是买了几年之后才发现升值了很多,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就赚到了钱。所以,本身是休闲娱乐陶冶性情的爱好,如果纯粹把精力把金钱毫不犹豫的跟进去做投机,最终吃亏的终究还是自己。钱尚在自己兜里,量力而行,完全考虑清楚了再买不迟。